柳淳不管朱棣怎么想,继续自顾自道“科举作为一种选拔方式,其实能在科举独占鳌头的人物,还多是天才,至少说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稍微打磨,就能够担当重任。比如陛下挑选的阁员,不都是如此吗?”

        朱棣微微点头,却又不客气道“除了解缙那个混账,其他六个还算不错!不过也就是这么寥寥数人了,其余的进士之中,庸才非常多,朕很想把他们都给罢免了!”

        朱棣杀气腾腾,可别以为他在开玩笑,这位是真的干得出来,柳淳觉得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制止朱棣发飙暴走。

        “陛下,有些天才,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天才。可大多数人,却需要一点点培养,他们才能胜任职责。科举只考一篇文章,很多人连史书都没有读通,连基本的算学都不会,却可以成为知县,知府,牧守一方,结果他们多数都要靠着师爷指点,才能安坐大堂,真不知道是他们当官,还是师爷当官!”

        朱棣哼道“朕就是恼怒这一点,师爷其实也就和那些衙门的书吏相仿,朕直接用他们,岂不是比进士官更好?”

        柳淳笑着摇头,“陛下,这是科举的弊端,但是衙门的小吏,他们长期在一个衙门做事,视野狭窄,过分关心细节,很容易忽视大局,这些人只能当做循吏,却不能辅佐陛下建立万世不拔的功业。”

        朱棣冷冷道“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你到底让朕如何做?”

        柳淳道“陛下,百年树人,十年树木。想要培养出合适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从改革科举开始,再改革教育,这样一来,就有了很好的基础。接下来的进士官知识丰富,能力增强,他们就能承担起职责。同时呢,从下面提拔一些吏员上来,让他们去冲击现在的格局,如果其中真的不乏人才,不如就破格录用。两条腿走路,才是正办,不能求治心切,乱了方寸。”

        朱棣没有说话,但是鼻子里发出了粗重的闷哼,陛下很不开心,纵然你姓柳的说得对,可你也别想教训朕!

        朕要做的事情那么多,没工夫跟你慢慢来,朕要看的是结果!

        柳淳太知道老朱家人了,都是猫一阵狗一阵的,跟他们打交道太难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