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本来是旧时空里“918事变”之后,以一个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的视点,表示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对失去东三省的悲愤情怀。而这个时候,俄国趁着庚子国变的时机,己出兵侵占中国的东北地区,因此到是正算是应景。当然原歌间中的918要做改动。

        【七子之歌】是著名学者闻一多在旧时空1924年创作的一套组诗,共七,“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广东湛江)和旅大(旅顺、大连)。这套组诗是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因此诗一问世就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强烈共鸣。在1999年澳门回归时被谱成歌曲。

        【松花江上】是有由成年女组和少年女组合唱,而【七子之歌】则全部是由少年男女组表演,当然,每歌都有穿越的少年担任领唱,不过现在威海卫已被穿越者收复,因此在在秩序上,责任小组进行了一点微调,原来的【七子之歌】是按被强占的时间顺序排列,威海卫排在第4,被移到最后,并且加入了一名成年的女歌手和少年组一起表演,暗示着威海卫已经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随着音乐再响起,表演再度进行,先演唱【松花江上】,而这一次观众们的情绪己完全被调动起来,而且也沉重得多了。因为【松花江上】的音乐、歌词内容本来就偏向于凄凉、悲哀,而且对于清廷来说,东北更是有特殊意义,它本来是满族的祥地,因此就更有感染气,就连庆亲王都听得不住的摇头叹惜。

        而接着表现的【七子之歌】则又是另外一个效果,因为全部是由少年男女表演,这也符合【七子之歌】是以孩子的角度来演绎的创意,而且参加合唱的男女少年们都经历过痛失家人、颠沛流离是孤儿,因此尽管是本土人,而且表现得也有些拘紧,但却更能体会【七子之歌】所表达的心境和感情。而相比之下,担任主唱的穿越少年虽然气质、信心更足,但在感情表示上,却是明显有所不及。

        在另一张桌子上观看的汪军悄声对蒋桓武道:“老蒋,就不能让本土的孩子来领唱吗?”

        蒋桓武道:“汪部长,你也是明白的,这可是政治问题,马虎不得。”

        汪军点了点头,道:“说得也是,不过这效果可就差了一些啊,这个音乐会可是咱们***的重头戏,搞得好了,大家以后的日子都好过一些,所以我才希望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蒋桓武道:“汪部长,您说的这些话我都明白,但正因为是重头戏,就更不能犯政治错误,而且这只是试演嘛,还有时间让他们练习,到了正式表演的时候,肯定要比现在更好,再说了,”说着蒋桓武又向汪军近前凑了凑,道:“您看看这些人都看得懂什么?”

        汪军向四周看了看,虽然灯光昏暗,但也看得清见在周边的观众有不少人正在抺泪,显然是大有触动,这个效果也远出了汪军的预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