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宰相行使权力,是靠宰相府这一机构,宰相和自己的下属利益一致,不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更没有什么妥协一说,但宰相权力过大,在和平时期显然对皇权有威胁,所以历朝历代都极力打击和削弱相权,尽可能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上。大宋这一国策其本身也没什么错误,但矫枉过正了,一旦到了事关国祚命运的关键时刻,比如宋金大战期间,这个国策的弊端就暴露无遗,并最终导致自身的败亡。

        长安朝廷建立之初,议事堂和枢密院还能在重大决策上保持一致,但随着变革的深入,随着战略决战的持续进行,两府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

        罗思南解决的办法很简单,以汉王府来行使皇权,实际控制最终决策权,再此基础上她和枢密院、条例司紧密合作。一边制定和推行变革措施,一边指挥战略决战,有意识地甩开和孤立议事堂。

        这种办法在长安实际控制疆域较小的情况下,汉王府、大帅府、枢密院和条例司可以有效行使权力,但等到实际控制疆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东府的重要性迅速凸显,长安必须完全发挥中央行政机构的作用,否则不但中央权力受到严重削弱,中央政策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于是,汉王府随即陷入了窘境,罗思南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协调东西两府,不得不在很多决策上做出妥协和让步。

        当李虎的南征策略送达长安之后,枢密院当然是鼎力支持,并迅速拟定了具体方案,这其中除了攻击计策、兵力部署外,最重要的就是后勤供应,包括民伕的征调、战争物资的调拨,等等……而这些准备工作都需要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府署的密切配合。

        对于议事大堂来说,南征最为急迫的就是钱、粮和各种战争物资的筹集,而这些东西和朝廷财赋直接挂钩,财赋的支出要考虑国力的实际情况,不能做竭泽而渔的事,所以议事大堂毫不客气地否决了李虎在三月发动南征的构想,认为南征时间必须推迟到深秋,九月或者十月。

        议事大堂的宰执们直接否决了三月南征的计策,事实上也等于否决了枢密院的南征方案,东西两府根本就没有商量的余地,于是两府矛盾空前激化,直接吵到了汉王府。

        早在中原大战结束。岳飞南下打江淮、王渊东进收复山东的时候,罗思南就已经意识到长安中枢权力的危机正在日益加重,她已经开始思考解决的办法,但没有想到,李虎到了江淮就拿出来一个三月南征的决策,这个决策直接引爆了东西两府的矛盾,长安中枢权力的危机突然爆发了。

        罗思南措手不及,一时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她也考虑到向两府妥协,以此来缓解危机,但李虎决心太大,已经带着主力赶赴荆襄,决战态势已经形成,此刻汉王府若向两府妥协,必然要推迟南征时间,但李虎未必愿意接受这种妥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