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寻唐 >
        “大豆肥田!”指着那连绵不断地只怕有上万亩的大豆地,李泽对候震道:”等到明年的时候,这些土地便能有大量的产出了.候县令,你有眼光,我听说你一口气便买了五千亩河边的地?”

        候震笑着道:”这是托公子的福啊,侯家的确买了五千亩地,其实以我们当时的财力,还可以买得更多的.”

        “那为什么不多买一些呢?”李泽大笑:”现在武邑可不缺劳力.”

        候震笑道:”这是因为公子制定的赋税制度啊,我们算计过了,五千亩是一个节点,在这个点上,我们所获得的利润是最大的,超过了这个点,利润便会急剧降低,超过了一万亩,那就是实打实的亏本生意了.”

        李泽制定的赋税是累进制的,每一个入藉武邑的人,都有一亩的园田,这是不用交赋税的,算是口粮田,然后随着土地的增加,赋税也便逐渐提级,在大唐的其它地方都还在以人丁作为交赋税的依据之时,李泽却是以个人拥有的土地数量作为交赋税的依据,这是田税.而没有一分土地,单纯做生意的人却又是另一套税务系统,叫做商税了.相比起田税,商税则收得高得多.当然,商税也分了很多种类,像粮食,食品这样的生意,现在武邑,信都,石邑是免税的,而像盐,铁等税率高达百分之一百.

        从李泽掌权的第一天起,他的税收系统便对其治下实行了分门别类的征收,与过去翼州对商税实行一刀切,有了极为明显的区别.

        而这,也为武邑信都等地带来了更多的财政收入.

        自从义兴社,义兴堂与地方官府合二为一之后,义兴堂已经放弃了除开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物资的经营,而是将这些业务拍卖给了另外一些想做生意的人,像从德州过来的那几大家,就非常愿意参与进来.

        因为李泽治下对粮食等食品生意实行免税,倒是吸引了不少其它地方的商人开始了向武邑这边贩运粮食,这倒是在很大程度之上,缓解了武邑的粮食危机.

        此刻听到候震的话,李泽不禁失笑:”果然一个个都是狡滑的家伙,我花费了偌大的心机制定的税则,这么快就被你们研究透了么?我本来还准备骗几个不懂行的来好好威风一把的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