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对于**党而言德奥合并是唯一的选择。出生在奥地利的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直言不讳:“日耳曼的奥地利必须回归德意志,不是因为什么经济原因。就算这次合并在经济上毫无利益可言甚至只有坏处,还是要坚持合并。同一种血,同一个帝国。”

        30年代,奥地利的**党在议会选举中势力愈来愈大。面对当局的镇压,他们在国各地进行了数次恐怖袭击和反镇压运动。

        1934年,在希特勒的首肯下,奥地利**党刺杀总理陶尔斐斯,企图发动政变。虽然结局以失败告终,但这对当时的奥地利政局而言可谓是一次大地震。德奥合并和**化几乎成了不可阻挡的潮流。

        奥地利当局对德国一直采取一种小心翼翼的“半绥靖式”外交政策,企图换取独立。然而希特勒持续向奥地利政府施压,迫使其承认奥地利**党的合法地位,甚至让奥**党参与处理政事。

        让希特勒这样的做的原因,除了因为迫切需要将德意志族联合到一起之外,还有就是他在莱茵军事化中看到英法的无力,让他对于合并奥地利变得更加的迫切了。当然在这之前1936年7月签订的奥德协定也是希特勒吞并奥地利重要的一步。

        该协定规定德国承认了奥地利的主权。但是在对德关系上,它强迫奥地利政府实行的政策是以奥地利是德意志国家为出发点的。奥地利实际上要服从于德国的对外政策。

        1938年1月,奥地利的***分子接到了柏林关于准备叛乱的指示。2月4日德国宣布改组中央机关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希特勒把国家元首和最高统帅的职权集中到了自己手里。德国开始实行与奥地利的合并计划。

        2月7日,奥地利的总理舒施尼格被请到贝希特斯加登的希特勒官邸。为了恐吓奥地利总理,凯特尔当着他的面向元首报告德军准备入侵奥地利。

        希特勒强迫舒施尼格签署了一份协议书,它实际上规定了:确立德国对奥地利外交政策的控制,使奥地利国家社会党人的活动合法化,任命一系列奥地利**分子担任政府关键性职务。

        内政部长和公共安部长的关键职务,要让给了希特勒的代理人塞斯-英夸特担任。这实际上意味着取消奥地利的主权独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