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我们那年代 >
        一九五八年二月,我和淑娟接到县文教局工作调动通知。

        我们带着母亲,抱着孩子,挑着被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来到黄港完小。

        黄港完小,隶属于杨梓中心完小,坐落在乐观畈两口吕村子的南面。

        校舍共有六个教室大小的空间。从前往后看,整个校舍成倒“凹”字形,走廊用的木头柱子,粗细不一、弯弯扭扭。墙全是用泥土筑成,墙面非常粗糙,布满了大窟小窿,要粉刷或者张贴什么是不可能的。顶上虽然盖着瓦,但是墙体的上半截全空着,距离檐口还有二、三尺。敞开的门框、窗框,没有任何遮拦。

        室内室外的地面,田埂和割完水稻留下的谷茬,原封不动。校园内,到处是大坑小坑,深沟浅沟,那是社员们在筑墙时取泥土留下的。

        参差不齐的课桌、凳堆放在走廊外,杂乱无章。

        校舍建设的年代,广大社员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人们在短短的时间内,筑起来的一所“干打垒”校舍。

        我和淑娟从走廊外挑选了两条长板凳,又从社员筑墙用过的材料里,挑选了几块木板,用稻草把上面的泥土擦掉,在室内选择了最北边,靠着土巴墙搭起了床铺。

        晚上,一盏煤油灯,发出微弱的灯光,时不时被外面刮进的风吹灭。

        躺在床上,呼啸的寒风,从屋檐下,墙面大小不一的孔里,窜进室内。我们不得不用被子蒙头盖脸。

        藏在稻草里面的跳蚤,多得让我们晚上根本无法入睡。躺在床上不到一分钟跳蚤就爬满了全身,盖被和垫子都沾满血迹。母亲帮我们在床上铺上稻草,将“六六粉”撒在稻草里;然后铺上棉絮,再将“六六粉”均匀地撒在棉絮上,最后铺上褥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