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修真小说 > 武唐仙 >
        《礼记·大学》有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的意思,是探寻规律,而后知之,扩展到为善去恶是格物,字面意思是做好的作为和去掉恶行都是纠正心中不正的事物。

        可是真能这样理解么?

        王阳明还在世的时候,他的两个弟子钱德洪与王畿在天泉桥当他面辩论为善去恶是格物,钱德洪认为,本意无错,教人的定本。

        王畿则认为只是权宜之法,依据是若心无善无恶,意、知与物也应该是无善无恶,这在心学史上,称作天泉论道,王阳明也正式传下了四句真谛,是心学的标志性事件。

        但是萧业对钱德洪和王畿的理解都不认可,这无所谓孰是孰非,屁股决定脑袋,立场不同,见解自然不同。

        就以湖水中的怨念为例,对于踏入者,是满满的恶念,杀死一切进入的生灵,而对于他自身,浑浑噩噩,无善无恶,从他的本心来说,并不想杀人,是你们触动了他,才被杀。

        所以说,为善去恶并不是探寻规律的唯一标准,萧业始终坚持,心本如白纸,环境什么样,心就会是什么样。

        孟母之所以三迁,根源也在于此。

        因此可以理解为,王阳明的四句真谛,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潜意识中,就存有教化的意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