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话,两人就来到了付升知县教书的学堂中。

        这桦鑫镇本来也属于地势偏僻之地,离这里最近的城镇也有近百里的路程。再加上这个时代的人出行不多,也就导致了能留在这里的,几乎就是土生土长的那么几代人。人们在这里出生,长大,嫁娶,在这里养育孩童,或种地或做些小买卖,然后老去。

        而读书人,也就更少了。

        饱读诗书或许有朝一日能考取功名,甚至入朝为官,改变命运。但那终究是少之又少,像付升这般才华横溢之辈,早年间就连饭都吃不上。而大部分镇民也抱着“与其读书不如下农田干活”的想法。而有钱的人家,都会请专门有学识的先生“一对一教育”。

        所以虽然付升当年开了学堂做教书先生,但进账也是屈指可数。甚至大部分时候还要靠亲戚邻居接济施舍才能过日子。

        秦央和赵捕头来到了这件学堂。但并未打扰付知县,而是躲在窗外静静听着。

        一所简单的小学堂,里面坐满了孩童。一部分是受到了付升知县的影响,认为孩子们习四书五经真的有可能获得成就;另一部分则是希望能找到机会巴结讨好知县。所以虽然付升知县每半个月才来讲一次,但来学堂的孩童依旧是络绎不绝。

        “人之初,性本善……”

        孩童们有样学样,咿咿呀呀地跟付升知县念着三字经。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还不理解其中的意思,甚至有几个孩子还在偷偷盯着窗外那扑棱着双翼的飞鸟。

        付升面对孩子们,耐心地讲解着其中的内容,声音柔和,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其中比较聪慧的孩童,则表现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秦央作为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听到付升的讲解,也不由地对其发出发自内心的赞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