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问答中,楚歌设出了一个新的条件,那就是把秦楚两国放在得了敌对的立场上。

        这个前提是秦国想要进攻楚国,但不是眼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它只是一个假设。

        这个假设有可能实现,也有可能不实现,仅是一种可能,但是在楚歌的回答中,秦国已经成了一个现实的威胁。

        这种辩论的技巧放在这里却没人看出来,甚至还有人主动配合。

        “我大楚有带甲之士五十万,兵多将广,幅员辽阔,据有整个长江之地,又何惧秦国?”说这话是一位年岁不大的兵家修士,他身上的官袍上绣有走兽,这是一个很显眼的区别,证明是他是一位军中将领。

        不过说起这个,楚歌可就来精神了,当即长篇大论起了秦国的威胁。

        这事他已经很熟悉了,一方面秦国强大是事实,另一方面,有许多事实是经过加工的,比如说兵家圣人白起的可怕,楚歌是新郑一战的亲历者,这件事上没人比他更有发言权。

        当即,楚歌便将秦军的种种罪行说了出来,尤其强调了发生在新郑的屠杀,其间或许有添油加醋的色彩,但是他可以保证,至少有五成是真实的。

        至于剩下的五成,自然是往秦军身上泼脏水了。

        这种事情不能怪楚歌不仁义了,是圣人白起不仁在先,屠戮整个韩国,尤其是新郑城中,逃脱者寥寥无几。

        这个世上不是没有说理的地方,不仁不义者,自然要承担来自旁人的压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