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50万美元已经花去大半,而产品却不能使用。负责工程的曾流青跑回美国找专利授权人。结果对方慢悠悠地,电池鼓气是一个本质问题,他们也不知道怎样解决。被授权的全球二十几家企业也都没人能解决这一问题。

        巨款买来的专利技术可能付之东流,协议还规定了卖出一颗电池要支付对方固定比例的提成。眼看账面上的钱花得差不多了,还没有生产出产品,公司前景看来一片迷茫。然而靠着经验和技术团队支撑,曾流青带着al的团队最终还是极有韧性地克服了这个技术难题,成为了全球唯一一家将该项技术成功量产的公司。

        而且非常幸运的是,al赶上了好时候。000年正值国内手机普及的高峰期,很多国有企业都申请了手机制造牌照。当时的手机行业流行kd,从韩国方案商那里买来套件,组装一下就成了手机,而且卖得不错。不过整个产业链中,国内企业高度依赖于韩国方案商,能改动的东西很少,除了电池。

        al的机会就来了。al与客户谈判,报价是客户所用韩国电池的一半,容量却增加一倍。没有哪个客户能抵抗这个诱惑,订单纷沓而来,尽管当时al的电池一致性还远没达到现在的高度。靠着高性价比,al一下子就打开了手机市场。

        00年6月,al单月盈利,当年实现整年盈利。不过为了快速成长扩大规模,al还是进行了融资,台湾汉鼎是al拿到的第一个机构风投。00年,又找了第二轮投资,美国凯雷投资和英国i集团投了500万美元。

        钱投进来以后,al就扩大再生产,开始主抓质量,抓产品一致性。

        与索尼的产品标准化路线不同,al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路子——为客户产品量身定制电池。自行主导设计的产线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能生产不同尺寸的电池。灵活迅捷的企业风格也展现出来,在dvd、蓝牙耳机、手机等电池市场,al的产品迅速铺开。

        然而,今年一月份的时候,al凯雷方面的一位董事去参观了鹏城比克电池有限公司,看完回来对内部:“我们完了,你便宜,要知道人家能更便宜了。”

        这才有了al撤资准备卖掉股份回笼资金的事情。

        不过昨晚,曾流青又接到了陈齐康的电话,电话利传来好消息,美国一间公司以及rbdk集团都有意接受大股东的股份。

        曾流青等人从情感上当然更乐意接受dk集团的投资,只是令他苦恼的是dk的入资有个前提条件,便是全资收购al,一旦收购成功,曾流青等人实际上就成为了高级打工者而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