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大汉的各项政策,都比高句丽不知要完善多少倍,就算甚么都不做,只是将税赋调到与大汉其余地区一样的水平,就已经算是造福当地百姓了。

        “朕知晓了你归去之后,便可与太尉禀告至于他所要借的人,本身便是他太尉府的属官,你可接去!”

        听到天子如此言语,那士卒这才大拜,告退。

        随后,他从雒阳带着一人,极速返回高句丽。

        此刻已经是熹平二年的八月了,在这个时候,其实在朝中也正在出现巨大的变革,天子渐渐掌握住了朝政,三公九卿全然是天子的心腹,建宁时期的不少老臣,如郑玄,王允等辈,都被天子赶回了家,或者是门子学这样的地方,钻研经学。

        曹嵩也是无奈的告老还乡,在百官的针对下,他没有办法继续待在自己的位置上,从始至终,曹操都没有出手帮助他,这也是他特意吩咐的。

        朝中,只剩下袁逢,蔡邕,张俭,张郃,邢子昂,崔寔,张温,卢植这些投效了天子的老臣,其余人员全然都是朝中新人,以司农曹操为首,又任用了马日磾为太傅,以樊陵为少府,以黄琬为司徒长史,以赵谦为光禄勋,以周忠为光禄大夫,以淳于嘉为卫尉,以赵温为大鸿胪。

        又有种拂,王伟,王升,周忠,荣邵,赵岐,许芝,丁宫,刘渊,邓泉等新人进入庙堂的核心。

        建宁年前的群臣,彻底消散在了长河之中,只能在那辉煌的忠烈堂里,才能看到建宁贤臣的赫赫功绩,在地方上,将这些久经磨练的太守们调入庙堂的同时,天子又令邢子昂提拔了一群新人作为县令以及太守等,接替他们的位置,这个时候的县令,实在是让人感到无比的惊艳。

        首先,方才那些进入庙堂,坐在核心位置的大臣,都是在史书留名,被孝康皇帝刻意在地方上进行培养的大臣们,他们入驻庙堂,定然会让原先有些沉默的庙堂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一点,如今便已经非常明显了,他们都不是庸人,各个都有自己的才能。

        在他们进入庙堂之后,人人都在展示自己的能力,想要坐稳这个位置,顿时,各项新的政令层出不穷,邢子昂在尚书台劳累的夜不能寐,几位老臣也是手忙脚乱,他们有些跟不上如今这些大臣的速度了,毕竟,他们的确是有些老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