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以高度组织化的政府机构来管理人民和资源,而且使用严酷的刑罚来保证政令的实行。

        秦始皇推行的是“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从汉武帝以后的九州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而且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得罪了天下士人。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

        秦始皇的建筑工程,包括秦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规模均极为庞大,动辄劳动举国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

        秦长城主要目的是标名与匈奴的防卫基准界线,始皇仍遣蒙恬发兵三十万攻击匈奴,后人对此的评价是:“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

        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占领了燕、代等郡。

        西汉思想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唐朝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评论:“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