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也就是现在的硫酸铜溶液、流而成涧。

        舀取泉水煎熬,就能得到胆矾,也就是硫酸铜,熬制胆矾就能生成铜,熬胆矾的铁锅,日子久了也会变成铜。沈括的这段记录,即湿法炼铜,利用化学置换反应的方式提炼金属。

        胆矾化铁成铜的记载古已有之,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万毕术》、东晋葛洪《抱朴子》均有类似记载。

        据郭正谊考证,沈括的记载录自中唐时期成书的《丹房镜源》。

        但直到宋哲宗绍圣五年,张潜主动将《浸铜要略》献给朝廷,在北宋政府的大力提倡下,胆铜法生产才被迅速推广开来。

        ······

        沈括还曾经用过“石油制墨”。

        世界上最早记载有关石油的文字,见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

        在华夏的历史上,石油曾被称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等,直到北宋,沈括才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石油”这一科学的命名。

        据沈括记载,鄜州、延州境内产石油,当地人常采集到瓦罐里,用于照明。这种油形似纯漆,燃起来像烧麻杆,并冒着很浓的烟,能把帐篷都熏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