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清武帝 >
        上海乃是中国洋务之先锋,这里虽然有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但是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利用这里广阔的资源做更多其他的事情。比如说,武器的改造和研发。无论是步枪子弹,还是船舶战舰。中国只要想着自强,就必须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科技体系。思索之间,载沣有了一番思量,笑道:“这件事自然还需要您的一番帮助。”

        不过,如何建立这些研究型产业,倒是一个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自后世而来的他,自然知道原来的那个世界上,要不便是依托着大学为主体进行研发,比如美国。要不便是依托科学院为主体发展,比如中国。也还有一些二者并重,例如英法。载沣自然想到了如今自己行事权限有限,自然只能借助大学之外表而发展中国的科技。所以,借鉴的必然还是美国的那套体系。而且,美国的这种依托大学的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他达到了教育兴国的目的。

        于是,载沣自离开经正书院之后,便开始着手进行自己的教育科技发展计划。他首先上奏了朝廷,说上海乃是洋务之先驱,中华之门面。却只见外国学院不见孔孟之教,中国之先生,奏请皇帝准许设立上海学政之职,督办上海学政建设。以防西洋之学,无止无尽,流入中华。

        载沣这奏折一上,愣是把好多人弄糊涂了。谁都知道醇王府一直便是洋务先锋,怎么如今自己倒是和自己打架,说什么西洋之学,荼毒中华。不过朝廷清流自然是喜闻乐见,都称王爷读书一载,懂礼乎。慈禧倒也是无所谓,到底不过便是一个最不重要的学政之职位。于是她便下旨,给了载沣推荐的汪凤藻一个上海学政的职位。

        然后,载沣又联系郑澈,将船运公司的第一个分部设立在了上海。这个本来也是之前就商量好的。无论经济地位还是地理地位都决定了上海作为第一个分部所在地的关键。随后,载沣便开始从王府内部要了一笔钱,又从世铎那里搞到了一笔。也还不少,又六十多万两白银。这笔钱用来干什么呢?

        其实教育是一件公益项目,虽然投资不需要太多,但是到底都是细水长流而且还是有进无出的事项,为了考虑长久的发展,载沣自然便是建立了一个教育基金会。基金会这种玩意便是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专门管理财富的,比如说有些慈善基金会,他们一边吸收会员的善款,一边将善款运用。

        而这六十万两白银,自然便是上海教育基金会的第一笔运作资金。不过仅仅靠着这六十万两自然还是远远不够。载沣一方面想着可以通过船运公司在上海的分公司汇钱到基金会,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公开募集款项。

        而汪凤藻自然便成了载沣的代言人,汪凤藻自任基金会执行董事,然后拿着载沣给他的六十万两白银投入了基金会,接着汪凤藻便开始借助他那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并且在经元善的帮助之下,开始在上海的教育界摇旗呐喊。最开始载沣还害怕没有人愿意捐款过来。却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汪凤藻一言既出,四处便得到了响应,无论是江浙地区的豪人,诸如康有为,梁启超,赵凤昌,何眉孙的积极响应。

        上海教育基金会一瞬间,便募集多达三百多万两白银。这三百多万俩白银,很快便运用下去,先后建立了南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江南工业大学,三江大学,南京武备学堂,等一批涵盖了各行各业的大学。

        载沣在这些大学之中先后都成立了研究中心,并且为他们制定了主要的攻坚方向,例如南洋大学的化学研究,上海大学的船舶制造,江南大学的工业机床,三江大学的枪炮研究,还有着南京武备学堂对于西洋军事的研究学习。

        在他看来,术业有专攻,才能有着较快的发展和突破。如今不是讲究素质教育的时代。为了使得自己的大学有足够的人才,载沣为大学的入学提高了很高的福利,只要满足一定年纪的,都可以参与一轮考试,通过一轮考试的便发路费。然后通过二轮的便进入大学,对每一个入学的同学,不仅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免除一切费用。对于其中百分三十的按照层次,还奖励额外的奖学金。载沣还取得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局和福建船政所的支持。他们也派遣了一些技师甚是技工过来指导学生,自然这些也是载沣要求的,或许翁同龢这些满口“士农工商”的人看不起这些工人,但是载沣却知道他们都是国家最为宝贵的财富。

        在这一系列的刺激之下,确实多了好多人入学。一时间所有的大学都人满为患。但是考虑到经济实力的有限,所以载沣并没有刻意的去扩招。不过就算这样,载沣的行为还是在南中国掀起了一股兴学建校的风潮。两湖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翰章都在各地的辖区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院校。诸如广东的华南联合大学,湖北的自强大学等等。这些在后世看来,不仅仅启迪了明智,更是打击了满清的八股,为当时的读书人指明了另一条读书的方向,最为重要的是,这些院校的建立为后来的中国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使得中国在后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中处于了不败之地。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笔趣阁;http://pck.tvgua.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