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宣布杨浩和柴思若大婚的日子的那一天,赵桓一个人喝得酩酊大醉,原本他以为自己可以放下一段感情的,可最终发现,自己做不到,从他爹那里继承来的文艺范儿在作祟,却忘记了天家无私情的道理。

        第一次见到柴思若的时候,那一年柴思若刚满十四岁,崇义公柴皇城奉诏入京,只一眼,赵桓便是奉若天人,到不是没见过美女,汴京城里有名有姓的他都见过,但唯独就是对柴思若看上眼了。

        只是作为太子,他更明白一件事,老赵家和柴家永远不可能成为儿女亲家,永远不能出现任何的感情瓜葛,那时起,一份感情就深埋在了心底,只在寝宫之内悄悄的挂上了一副自己亲手所画的画像,寥解相思之苦。

        其实这种事吧,要是换了一些刚一点的皇族子弟,早特么下手了,柴家怎么了?只不过,赵桓啊,老赵家的血统啊,怂是第一位的,文艺范儿是不能扔的。

        所以赵桓一直都看杨浩不顺眼,檀渊之战之后,赵桓听了陈东的劝说,想着拉拢杨浩,让其成为日后自己登基之时对抗蔡京遗留问题的重要棋子的,却被这一记消息打击的消沉了许多。

        刘延庆的求援奏疏一到,赵桓计上心来:“父皇,此时只能出禁军以平乱,枢密使的边军轻易不可乱动,西夏狼子野心,若是知道边军调动,必然会有大动作,儿臣以为,镇北侯可为招讨使,平定江南之乱。”

        他这一开口,就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事实上也是如此,边军轻易不可动,现在和辽朝西夏都是交恶时节,一旦边军有异动,若是出现什么后果,必然是得不偿失的,谁也不敢来背这个锅,到是镇北侯杨浩是个不二人选,出场无败绩,打的辽人都闻风丧胆的,他不去谁去?

        难道还留着他继续在汴京城里祸害?反正白时中第一个举双手赞成,要是这杨浩被方腊搞死了那才是好事呢。

        或者说,所有支持赵桓意思的都有这个心思的,而且赵桓自己也有这样的心思,杨浩死不足惜,他死了自然还有别人可用不是吗。

        赵构到是欣喜的,得知自己能出兵,兴高采烈的来找杨浩,杨浩直接爆发了。

        这大婚都提上日程了,很多事都开始准备了,你特么让我带兵打仗去?信不信老子现在就造反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