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午后时分。

        柴桑以东方向,近四万登岸,在水军的掩护下,推进至了柴桑以东十五里的位置。

        放眼望去,只见无尽的吴字旗帜,如浪涛一般翻滚不休,林立的枪戟锋刃,直指天空,森森如林。

        吴军中军方向,那一面“吴”字王旗,迎风飞舞,彰显着霸绝的傲气。

        孙策坐胯战马,身披白银战甲,手中一柄银枪猎猎生辉,鹰目之中,狂燃着必胜的信念。

        孙策的自信,自有他的道理。

        自他率四万大军,登上南岸之后,一路向西平推而进,连克数座魏军营垒,逼的魏军节节后退,一直退到了柴桑城一线。

        孙策自信的认为,陶商的后撤,是因为他的兵力不足,不敢跟自己的四万大军正面抗衡,不得已而为之。

        陶商畏惧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的水军实力,从本质上不及自己的大吴水师。

        想在长江两岸立足,若是没有一支强大的水军,纵然营垒立得再坚固,拥有再强大的骑兵,也无法取得优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