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此计虽好,但这些负责监察的官员到了地方之后,岂不是处处受人排挤,难以长久。”蔡琰道。

        蔡邕也是点了点头,打内心里,他是不想要改变祖宗定下来的规矩的,郡县乡亭,自古以来皆是如此,若是擅自改变,定然会引来儒生的口诛笔伐,且明目张胆的改变大汉的制度,在外人眼中就是有不臣之心的举动。

        “学生亦是想到了这一点,恩师应当知晓在并州有督察府的存在,他们负责监察官员不法,若是地方上负责监察的官员,只是听从督察府的命令,而不归于地方官员呢。”吕布道。

        蔡邕皱眉沉思,不可否认,吕布的方法的确很好,督察府的事情他也听说了,只是督察府在并州很神秘,连办公的府邸都没有,至于说督察府内有什么人,寻常官员更是不知道的,督察府可以说是悬在吕布治下官员头上的一柄利剑,诸侯只知其名,却不知督察府之人,倒也没有落人口实。

        “奉先此策虽好,但是到了地方之后,难保这些官员不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相互争斗。”蔡邕道,一旦地方官员突然多出来一支,势必会引起当地官员的反感,这些负责监察的官员也会承担着巨大的风险,监察的官员和地方上的官员相互监督倒也好,一旦他们互相争斗,就极大的影响到了地方。

        “夫君可以设置一个机构,负责惩治监察官员中的不法之徒,如此则监察官员和地方官员定然不敢胡作非为。”蔡琰道。

        吕布眼前一亮,他考虑的是让督察府和地方官员互相牵制、监督,从而能够避免更多的不法之徒,若是有这样的存在的话,地方官员和督察府的官员也不敢肆意妄为了,督察府就相当于御史,虽然这种制度会有一些弊端,对于当前却是很适用的,至于说以后会暴露出什么样的坏处,及时纠正便是,他可没有汉朝官员那种祖宗之法不能改变的念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制度肯定会暴露出种种的弊端,这个时候不是想着去维护旧的制度,而是如何改变,才能让弊端被消除。

        “昭姬真乃为夫的贤内助。”吕布脱口而出,旋即意识到蔡邕就在身旁。

        红晕再次攀上了蔡琰的脸颊,低头小心翼翼的看了蔡邕一眼,见蔡邕没有责怪的意思,才放下心来,心中也是欢喜不已,能够为吕布解决问题,对于她而言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