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的话语,当真自信。他也有那份自信的实力,虽然苏辙名次并不十分靠前,但是中进士对他来说好像真不难。

        但也有个问题,那就是仕途。相比而言,科举名次对于仕途发展有很重大的影响。比如第二名的苏轼,前期的仕途上,比苏辙顺利许多。若不是后来苏轼卷入了变法之争,在宰相席上占据一个位置应该不在话下。

        虽然也与人生际遇、个人性格有关,但是其中显然也有科举名次的影响。

        所以甘奇也希望苏辙能考上一个好名次。甘奇也知道,苏辙苏轼两兄弟,在未来好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之中,一直相伴相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获罪,苏辙甚至请求用自己的官职为兄长赎罪。也因为党争问题,兄弟俩,一个被贬化州(广东),一个被贬琼州(海南)。

        自古政治上多是父子相争、兄弟阋墙的故事,使得苏轼与苏辙兄弟俩的故事,更显得尤为珍贵,一辈子休戚与共。

        甘奇此时也看了看不远处读书的苏轼,开口问道:“子瞻可有押题?”

        苏轼笑着摇摇头道:“押什么题?我弟弟说得对,出什么就考什么。”

        甘奇点点头,答道:“嗯,我有一个好友押了几题,到时候给们送来看看,有用就看看,没用就罢了。”

        甘奇也只得这般,他不可能在这兄弟俩面前说自己知道试题。今年的试题,相当的难。

        刑赏忠厚,出自《尚书·大禹谟》,原文是: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