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我们那年代 >
        日本鬼子投降后,我家从顔家铺迁到了汀泗桥。

        汀泗桥,地处江南的一个小古镇。一片依山带水,连绵起伏的丘岭地带,坐落在京广线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咽喉要道上。

        古镇的河上有座石拱古桥,建于宋代。历史上曾流传一名丁四的老人,靠打草鞋卖钱修建了此桥,后人为了纪念他,将这桥取名为“汀泗桥”。汀泗桥镇,也由此而得名。

        汀泗桥镇背靠塔脑山面南而建,一条青石板古街呈东北西南走向贯穿全镇。街道上,弹棉花的、做纸伞的;竹器坊、酿酒坊;铁匠铺、铜匠铺、裁缝铺、杂货铺鱗次栉比。

        小镇临街的店面,全部是木质结构,大门的顶端与底端留有相对应的木槽,闭门歇业或开门营业,只需把木槽上的一块块木板插入或拆除即可。

        街道两旁几乎是一层砖瓦结构的房子。偶尔有几栋大户的两层楼房,犹如鹤立鸡群,居高临下。

        楼房临街一面,安装着窗棂,窗棂上雕刻着各式鱼鸟花卉,窗前常倚靠少男少女在读书、刺绣或吹箫、弹琴。

        汀泗河,河水像一条碧绿的纽带,自西南向东北从镇中穿过,把汀泗小镇分成东街与西街。这条生命之河,慷慨地养育着河岸两畔勤劳的人们。

        沿河畔两岸建筑,吊楼伸向河流上空。人们做饭洗衣,只需在吊楼上面,用绳子将水桶坠入河中取水,十分方便。

        家庭丰盈的人家,都是买水吃。东街的刘老头,每天一担水桶不离肩,走街串巷,忙着向各家各户送水。

        河道在这里不过三、四丈宽,频繁穿梭于河道中的小船,满载各种山货经斧头湖、西凉湖可直达金口进入长江,将外地的商品,经水路传输到这里或其他沿河两岸。

        山里人从聂家港放下来的竹排,漂流到这里,全堆放在河岸上。久而久之,竹场街由此而得名。

        竹场街,全长不过200米。?街道和街道两边屋檐下的地面,镶嵌着块块青石板。?街面很窄,有些巷子,就连大板车也难以通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