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姑娘们手中蒲扇的摇动,只见青钢木炭燃起的蓝色火焰飘拂跳跃,而无半丝杂烟,偶尔发出轻微的“噼里啪啦”的脆响。等到火焰火力匀称而且不紧不慢时,便将汤瓶放置炉上开始煎水。

        达明指着风炉上的汤瓶说:“现为斗茶之第四步,候汤。汤瓶乃点茶之标志**具,也有称执壶、茶吹、茶吊子的。注汤害利,全在瓶之口嘴的大小适度。嘴与瓶身的接口处要大,注汤力紧而不散;瓶嘴出水口圆小而峻削,注水时易于控制汤的流量,而且无断续水滴,不至于破坏茶面的汤花。”

        达明顿了顿,继续说:“煎茶之水分为十六汤品,以器标者有五种,汤瓶质地不同,所煎之水味道亦不同。金、银质汤瓶煎出之水味道最佳,叫‘富贵汤’;石釜所煎之水叫‘秀碧汤’;瓷瓶则叫‘压一汤’;铜、铁、铅、锡质汤瓶所煎之水叫‘缠口汤’;未上釉的陶瓶所煎之水味道最次,故叫‘减价汤’。”

        达明的解说随着姑娘们的手上的动作,非常恰到好处,让在场的人听得是如痴如醉,斗场之上鸦雀静默,悄然无声。

        随着时间的推移,汤瓶中的水开始发出响声。三位姑娘的俏脸上显露出凝重的神情,侧耳倾听着瓶中水沸腾的声音。瓶中传来微微的“嗡嗡”之声,犹如在花丛之中飞来飞去的蜜蜂。姑娘们知道水的火候已进入一沸,注目观汤,瓶底一连串的水泡大如鱼眼,汩汩涌上汤面。不多时,瓶中声响渐渐增大,有如飕飕熏风过松林。只见瓶中四边泉涌,鱼目累累上浮。姑娘们知道水已到了二沸,此时正是点茶的最佳状态。

        “诸位,候汤是掌握点茶用水的沸滚程度,为点茶成败优劣之关键。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朝文豪东坡公有诗曰,‘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水煎得好,才能保存茶性,使色、香、味更美。”

        “何时用水冲泡为最佳时机?”观众中有人问道。

        “蟹眼已过鱼眼生,嗖嗖欲作松风鸣。”达明轻声吟道。“古人将沸水外形分为鱼目、涌泉连珠、腾波鼓浪三种,以区分煮水之节。点茶所用沸水应该熟,不是鱼目之未熟,也不是腾波鼓浪的过熟,而是恰到好处刚刚熟。然斗茶用瓶煮水,难以用眼辨形,一般听声辨一沸、二沸、三沸。烹茶候汤事,古人总结为‘背二涉三’四字,即当水烧过二沸,刚到三沸时,立即停火冲注,即是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载来。听得松声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瓶杯。”

        “张先生,如你所言,水沸即应注汤点茶?”观众又有人诘问道。

        “关于这一点,古人中亦有不同意见。‘汤欲嫩而不欲者,盖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若声如松风涧水时遽瀹,岂不过于老而苦哉!’提出应‘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在下认为,急冲或是缓冲,当视茶老茶嫩而定。老则急冲,嫩者缓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